吉光片羽?

這是我最近在康寧玻璃博物館 (Corning Museum of Glass) 看到印象最深刻的玻璃藝術品。遠看猶如絨毛般柔軟可親,幾乎想要吸引你觸摸的坐墊,仔細近看才發現這個立方體實際上是由大量尖鋭的玻璃碎片組成,經由光滑的表面,鋸齒狀的邊緣來反射和分散光線。是的,光線是如此的捉摸不定,你無法捕捉它,只能想辦法去馴服它。至少,完成這件當代雕塑的德國藝術家 Josepha Gasch-Muche(1944-)是成功地詮釋了她的創作概念和所花費的工夫。 突然想起了古代傳說中那隻叫做「吉光」的神獸所留下的一小塊毛裘又重現江湖了!只是,只能遠觀不能褻玩焉^^ 康寧玻璃博物館作品詮釋 關於 Josepha Gasch-Muche 更多的作品  

手工 ♥︎ 機器

此次大都會博物館的《手工 x 機器》時裝展是個有意義的策展主題告知一般大眾要打破傳統手工藝和工廠技術的藩籬,也好好讓我上了一堂課。自從十八世紀工業革命之後,機器取代人力,甚而重機器而輕人力。手工和機器所製作出物件的品質和價值就長期為了互相矛盾的目的處於壁壘分明的關係。其中,服裝作為一種功能性和裝飾性的日常必需品更是被一般消費者簡化為品牌的選擇。 高級時裝 = 手工量身定製 = 高級品牌 = 好 ; 一般成衣 = 機器大量生產 = 次級品牌 = 比較不好 有趣的是,展覽並不是以設計師或創作時間區隔,而以18世紀法國哲學家狄德羅 (Diderot) […]

鑽石和鉛筆 | Dimond and Graphite

華府史密松寧自然歷史博物館是另一個令人留念忘返的地方,不過每個人關心的題目也許完全不同。被觀光客簇擁著踏進這間展覽室,看到了希望之鑽(Hope Diamond),據說是世界上現存最大的藍寶石。不經意地聽到有個小朋友的讚嘆,希望她自己是個公主可以戴上漂亮的寶石,沒注意旁邊小朋友的媽媽是如何回的話。 真想告訴她,其實鑽石和鉛筆來自於同樣的來源—碳! 在深入地下數百萬甚至數十億年後,任何一顆鑽石便由火山噴發攜帶到地球表面,這段雲霄飛車般的過程可能只是幾個小時,卻是危險之旅,走的太快,鑽石在向上的通道和爆炸性噴發期間己可能破滅。或者,如果該行程已經太慢,原本的鑽石之夢卻只能成就為鉛筆軟成分graphite,也是由碳製成。這段從博物館看展覽學到的小常識也許只是腦海裡瞬間而過的訊息,現在任何人隨意google一下就可以查到。但是從自然科學的知識擴展到生活的智慧,就需要一番功夫了。原來成就鑽石和鉛筆的命運就在一線之間,鑽石的珍貴是在於天時,地利,相較之下鉛筆的際遇似乎太過平凡。鑽石一旦被發掘之後,永遠只會是鑽石。而鉛筆的命運卻可以隨著不同的主人激發出無限的可能性。這樣的理解只有在經過現實生活的驗證下,才會變成別人無法奪走的智慧。 若是鑽石和鉛筆隨意讓我選,我還是會挑上鉛筆。也許我就是喜歡鉛筆,一隻能夠真正創造出希望的鉛筆。 P.S. 根據最近的研究發現,科學家已經有可能把鉛筆轉換成鑽石了!Science with Bling: Turning Graphite into Diamond.

Paul Mellon 的收藏哲學|Amateur Philosopher

當你有能力買到世界上任何錢可以買到的東西時,你會選擇怎樣過日子呢?這位含著銀湯匙,出身於藝術收藏世家的保羅梅隆(Paul Mellon, 1907-1999)曾經這樣描述自己一輩子都是「外行人」(amateur) :業餘詩人,業餘學者,業餘騎師,業餘農夫,業餘軍人,業餘收藏家,業餘發行人,業餘博物館經理人⋯ 也許就是這個字 “amateur” 法文原意是愛好或是”lover of” 給了他這樣的彈性思維去真心做他喜歡做的事,是那樣自由選擇「職業」的怡然自得造就了他豐富的人生經驗。 這樣不以投資為目標的收藏家是收藏怎樣的藝術品呢?他也收藏梵谷,畢卡索,馬諦斯等人的作品,但不見得是完成的油畫大作,很多反而是畫家習作的草稿或用來捕捉點子的速描。他的精力不是放在慧眼識英雄上,而是在於他能欣賞藝術創作階段的不確定性,對畫作主題賦予同理心。 這次有幸在華盛頓國家畫廊略窺他的收藏哲學,粗翻成中文讓你們想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