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上的仙人洞和地下城 | Endless Houses in Cappadocia

Cappadocia (中文可大約音譯為:卡帕多奇亞) 位在土耳其的安納托利亞高原上,具有地理和文化特色的廣大地區,實際面積大概相當於台灣(東西大約為400公里,南北240公里)。造訪此地讓我再次體驗到老莊思想裡「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合⼀」的微妙關係。 千萬年前火山爆發留下的灰岩經年累月的風化下形成了如同精靈世界裡獨特的地貌。大自然無意間留下的鬼斧神工固然令人嘆為觀止,但是「小鳥無羨於天地」,我卻更對那些無名建築師和藝術工匠們因地制宜下的巧思肅然起敬。 早期基督教徒(4-7世紀左右)為了躲避當時羅馬帝國的迫害,當地人就地取材,善用鬆軟的火山岩石,手工挖鑿成地下城市作為棲身和禮拜的場所。有三十六個類似的地下城市已經被挖掘出來。我們有幸造訪了其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個地下城(Kaymakly),據說地下深度可達11層,通風管道完善,可以養兩千戶人家,而且廚房,馬廄,酒窖,教堂一應俱全。大約有四百座石窟教堂,修道院群散佈在當地。各式大小的窯洞民居,有些因為安全考量已無人居住,有些則改裝成了現代旅館。 值得一提的是這段大約兩分鐘影音的配樂採用了土耳其作曲家Fazil Say 改編自傳統民謠 Black Earth (1997) 的鋼琴曲,利用特殊的技法來模擬土耳其傳統樂器的聲音,吟詠迴盪…

在威尼斯的夜裡 | Night Montage in Venice

藉著參加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之便,除了少數幾個觀光客必到的景點重新回味一番外,我們很幸運地捕捉到著名藝術家Fabrizio Plessi的《水窗》裝置藝術,無意路過小廣場邊熱鬧的露天搖滾音樂會, 還有以詮釋維瓦第作品著稱的interpreti veneziani 巴洛克樂團在教堂裡精彩片斷。但是,最令人難忘的經驗是那段夜訪穆拉諾島(Murano)上有六百年歷史的Seguso家族所擁有的玻璃工廠。雖然以前曾經有過幾次觀看玻璃師傅現場吹制玻璃製品的經驗,但是多半流於觀光推銷形式而草草了事。這次參觀是在一個夜黑風高的暴風雨前夕,隱藏在暗巷裡的玻璃作坊裡卻燈火通明。裡面的工作人員熱情地為我們兩人解釋了玻璃製作從無到有的辛苦流程,尋找新點子時的實驗精神,不僅是上了一堂玻璃吹製和創作設計的課,更像是經歷了一場火光與砂石的盛宴。 夜間攝影上我比較注重吉光片羽的當下能捕捉到的感覺,所以並沒有像大多數專業攝影師堅持利用腳架在最佳位置等待事情發生,我必須要清晰和晃動鏡頭間做一妥協。關於影音的剪接還是採用實驗性質的手法,利用影像的重疊來表達威尼斯老城裡新舊文化的衝突,雅俗共享的和諧。配樂上嘗試借用不同來源的音樂包括電影Italian Job(中譯:偷天換日)的開場曲,16世紀威尼斯的街頭民謠和義大利作曲家Ludovico Einaudi 所寫的Primavera片段來營造整體的氣氛,再加上水聲,鐘聲,腳步聲….就像畫家鉛筆下的速寫,我企圖用影音來記錄下這段夜探水鄉奇妙的經驗。 [附註:原上載於2012年9月,其中一段四十秒鐘的女聲清唱民謠因為Youtube版權問題消音,所以只好以背景人聲和水聲替代」 Locations (in order of the appearance): *Bridge of Sighs (Ponte […]

一隻鞋子 | I am Only One

無意中看到一個義大利手工鞋(Shoto)的品牌標語,很有意思:「我只是一隻鞋,但是我還是一隻鞋!」(英文原文:“I am only one, but I am still one”)標榜在眾多鞋子中,這個品牌所做的每隻鞋都有它獨特的個性。突然想起多年以前妳因為一隻鞋子破了,還理直氣壯地說為什麼鞋子不是單隻的賣? Google 了一下,發現這句標語實際上是出自十九世紀美國作家/歷史學者 Edward Everett Hale 的一句名言,就是要我們不要小看了自己。完整的句子可大約中譯為,「雖然我是一個人,我還是我自己。我無法做到每件事,但是我能做好某些事。 我不會讓我做不到的事阻擾了我可以做到的事。」 (英文原文:“I am only one, […]

聖派翠克的一抹綠 | A Glimpse of Green on St. Patrick’s Day

昨天(3/17)是一年一度的聖派翠克日,很多有愛爾蘭後裔的國家都有慶祝活動。在愛爾蘭後裔佔多數的紐約市,第五大道上的遊行是官方慶祝的重頭戲,各派政治宗教人物總要露面表示支持。不過,對一般小老百姓來講,就是多一個可以在酒吧裡喝酒狂歡的日子,不管你是愛爾蘭後裔與否,少不了戴點綠色來共襄勝舉一番。 早上出門,我們刻意避開了往第五大道的人潮方向,還是不免到處看到綠色:從街上建築物的鷹架,路牌,水果攤上的蘋果,芹菜,到地上丟棄的啤酒瓶,回到家裡,除了理所當然地蕃薯藤的綠,透過聖派翠克的「濾鏡」赫然發現到處都有綠色的點綴… 配上一點恩雅帶有愛爾蘭曲風的音樂。哈!我們做了一天的愛爾蘭人^^ We’re all a little bit Irish on St. Patrick’s Day…

托雷多古城幻影 | Toledo: In the City of El Greco

2010年5月的西班牙之旅我們走訪的另一個古城 Toledo (可中譯為托雷多), 在11到16世紀間曾是西班牙卡斯蒂亞王國的首都,現在她的古城古建築群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UNESCO World Heritage Site)。但這並不是我們拜訪的主因。 我們特別想要一探托雷多的重要原因,其實是托雷多為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 El Greco (可中譯為埃爾·格雷考,西班牙文的意思為「希臘人」,因為他原先出生於克里特島,具希臘血統) 的第二故鄉,他的許多重要畫作都是在托雷多創作出來的。他的重要委託多半偏向宗教人物題材,畫風卻叛離傳統充滿戲劇性,譬如使徒聖約翰在他畫筆下好像是「性格小生」(Apostle St John the Evangelist, Museo de El […]

面紗下的哥多華 |Cordoba Unveiled

這次西班牙之行,一共去了四個城市:哥多華 (Cordoba), 格瑞那達 (Granada), 托雷多 (Toledo), 馬德里 (Madrid)。雖然自己非常的忙碌,沒有太多的時間做影像編輯,還是很希望能透過鏡頭把我們所感受到這四個城市獨特的一面記錄下來,我會利用時間分四次慢慢介紹給你們大家。 第一個登場的是哥多華。你們大概無法想像哥多華是個千年回教古城,被稱之為十世紀的曼哈頓,是當時全歐洲最先進,也是最大的城市。如今風華不再,卻不失古城的浪漫風情。老城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文化建築保護古蹟,其中最精彩的建築物是起建於西元八世紀的清真寺 (Mezquita)。除了小部份賣紀念品的小商店和餐廳外,大致上,古城區還保留了原來住宅區(特別是猷太社區)的風貌,並未受到太多商業的污染。我們是週末時抵達,趁觀光客的人潮尚未湧入,清晨在古城區漫步,還可以看到很多當地的老太太們出來買菜。我們住在古城區外的飯店 (AC Cordoba Palacio) 裡,從我們房間可遙望清真寺的鐘塔,步行約 7-10 分鐘的距離。 飯店建築的設計非常特別,高科技的外牆好像罩了一層 “面紗”,大大小小的圓圈造型,卻是結合西班牙傳統服飾最常出現的圖樣(Polka-Dot)。大家都知道西班牙有名的是各式各樣的小菜(Tapas),在哥多華,我們最難忘懷的一道 “小菜” 就是墨魚拌飯,吃起來倒有點像台灣的油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