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o I Need a New Lampshade?
I’m not too fond of dimmed lights, but I wouldn’t say I like bright lights either. I found myself perpetually looking for “good […]
蛤蠣與飛鳥的心靈實驗室
I’m not too fond of dimmed lights, but I wouldn’t say I like bright lights either. I found myself perpetually looking for “good […]
It is well documented that Alberto Giacometti (1901-1966) was obsessed with finding the truth in life by sketching, painting and […]
I grew up listening to the sound of a typewriter (clicking of the typewriter keys punctuated with bell ringing for […]
I ran into you when wandering around St. Magdalena in Villnöß (South Tyrol in Northern Italy). That was a cold […]
We stumbled across Gio Ponti’s (one of my favorite Italian designer) only building in North America when we visited Denver […]
I meant to share a reflection on two exhibits that I feel relevant to the general discussion on fixation research. […]
You probably heard about Vasa 1628. I can’t believe that we spent the whole afternoon in The Vasa Museum (Swedish: Vasamuseet) when […]
I meant to show a fascinating picture from an Islamic manuscript called “The Path of Paradise,” which I saw in […]
“So I said to myself—I’ll paint what I see—what the flower is to me but I’ll paint it big and […]
什麼樣的人到了晚年可能成為「又窮又老又孤獨」的「下流老人」呢?這個由日本社會學者藤田孝典剛創出的新名詞,反應了一般大眾不願面對的殘酷事實,就是即使年輕時身為中產階級,晚年後只要發生下列狀況就有可能淪為「下流老人」,像是生了一場大病,無法負擔高齡者看護設施,孩子是啃老族,身邊沒有可以依賴的親友,等等。但是要提升老後的生活品質,不能只靠金錢,根據藤田孝典的研究,人際關係的貧窮,往往比物質的貧窮更容易讓人淪為「下流老人」。 最近剛好看到兩部截然不同的短片來描述孤獨老人的情境。一部是西班牙的成人動畫片(Pasión Siega, 1979),帶著有色有味的黑色幽默透過孤苦老人古怪可笑的行徑,毫不留情地反射了人類社會裡孤立無助的悲慘晚年。 另一部加拿大的短片(The Makeover, 2014) 也是屬於黑色喜劇,企圖用正面積極自救的態度來為八十歲的鰥夫和30年代的拉風古董車打造出第二春的機會,結果是否能成功達成任務呢? 即使同樣為貧窮所苦的老人,有人過的痛苦,有人過的開心。要如何強化自己的心態,建立起有意義的生活網路,都要從年輕就開始準備。 Reference: Pasión Siega (Blind Passion) is the episode extracted from Histories of Love […]
今年沒有特別外出賞月。但是沈周 (1427-1509)的畫與詩和昨夜我床頭前的明月,讓我們想像一種另類的賞月經驗。濃縮在這短短二十秒的實驗作品裡,在《十四月夜》裡觀賞自己的月亮– 想想那也是近五百年前六十歲的沈周看到同樣的月亮呢!他如何在賞月詩的心境中,把看似理所當然的經驗轉換成人生的重要提示。希望這首詩所帶出的生活智慧能繼續流傳下去,好好把握現在^^ 以下是他其中的一首: 少年漫見中秋月,視與常時不分別。 老年珍重不易看,每把深杯戀佳節。 老人能得幾中秋,信是流光不可留。 古今換人不換月,舊月新人風馬牛。 壺中有酒且為樂,杯巡到手莫推卻。 月圓還似故人圓,故人散去如月落。 眼中漸覺少故人,乘月夜遊誰我嗔。 高歌太白問月句,自詫白髮欺青春。 青春白髮因不及,豪卷酒波連月吸。 老夫老及六十年,更問中秋賒四十。
這是我最近在康寧玻璃博物館 (Corning Museum of Glass) 看到印象最深刻的玻璃藝術品。遠看猶如絨毛般柔軟可親,幾乎想要吸引你觸摸的坐墊,仔細近看才發現這個立方體實際上是由大量尖鋭的玻璃碎片組成,經由光滑的表面,鋸齒狀的邊緣來反射和分散光線。是的,光線是如此的捉摸不定,你無法捕捉它,只能想辦法去馴服它。至少,完成這件當代雕塑的德國藝術家 Josepha Gasch-Muche(1944-)是成功地詮釋了她的創作概念和所花費的工夫。 突然想起了古代傳說中那隻叫做「吉光」的神獸所留下的一小塊毛裘又重現江湖了!只是,只能遠觀不能褻玩焉^^ 康寧玻璃博物館作品詮釋 關於 Josepha Gasch-Muche 更多的作品
此次大都會博物館的《手工 x 機器》時裝展是個有意義的策展主題告知一般大眾要打破傳統手工藝和工廠技術的藩籬,也好好讓我上了一堂課。自從十八世紀工業革命之後,機器取代人力,甚而重機器而輕人力。手工和機器所製作出物件的品質和價值就長期為了互相矛盾的目的處於壁壘分明的關係。其中,服裝作為一種功能性和裝飾性的日常必需品更是被一般消費者簡化為品牌的選擇。 高級時裝 = 手工量身定製 = 高級品牌 = 好 ; 一般成衣 = 機器大量生產 = 次級品牌 = 比較不好 有趣的是,展覽並不是以設計師或創作時間區隔,而以18世紀法國哲學家狄德羅 (Diderot) […]
華府史密松寧自然歷史博物館是另一個令人留念忘返的地方,不過每個人關心的題目也許完全不同。被觀光客簇擁著踏進這間展覽室,看到了希望之鑽(Hope Diamond),據說是世界上現存最大的藍寶石。不經意地聽到有個小朋友的讚嘆,希望她自己是個公主可以戴上漂亮的寶石,沒注意旁邊小朋友的媽媽是如何回的話。 真想告訴她,其實鑽石和鉛筆來自於同樣的來源—碳! 在深入地下數百萬甚至數十億年後,任何一顆鑽石便由火山噴發攜帶到地球表面,這段雲霄飛車般的過程可能只是幾個小時,卻是危險之旅,走的太快,鑽石在向上的通道和爆炸性噴發期間己可能破滅。或者,如果該行程已經太慢,原本的鑽石之夢卻只能成就為鉛筆軟成分graphite,也是由碳製成。這段從博物館看展覽學到的小常識也許只是腦海裡瞬間而過的訊息,現在任何人隨意google一下就可以查到。但是從自然科學的知識擴展到生活的智慧,就需要一番功夫了。原來成就鑽石和鉛筆的命運就在一線之間,鑽石的珍貴是在於天時,地利,相較之下鉛筆的際遇似乎太過平凡。鑽石一旦被發掘之後,永遠只會是鑽石。而鉛筆的命運卻可以隨著不同的主人激發出無限的可能性。這樣的理解只有在經過現實生活的驗證下,才會變成別人無法奪走的智慧。 若是鑽石和鉛筆隨意讓我選,我還是會挑上鉛筆。也許我就是喜歡鉛筆,一隻能夠真正創造出希望的鉛筆。 P.S. 根據最近的研究發現,科學家已經有可能把鉛筆轉換成鑽石了!Science with Bling: Turning Graphite into Diamond.
當你有能力買到世界上任何錢可以買到的東西時,你會選擇怎樣過日子呢?這位含著銀湯匙,出身於藝術收藏世家的保羅梅隆(Paul Mellon, 1907-1999)曾經這樣描述自己一輩子都是「外行人」(amateur) :業餘詩人,業餘學者,業餘騎師,業餘農夫,業餘軍人,業餘收藏家,業餘發行人,業餘博物館經理人⋯ 也許就是這個字 “amateur” 法文原意是愛好或是”lover of” 給了他這樣的彈性思維去真心做他喜歡做的事,是那樣自由選擇「職業」的怡然自得造就了他豐富的人生經驗。 這樣不以投資為目標的收藏家是收藏怎樣的藝術品呢?他也收藏梵谷,畢卡索,馬諦斯等人的作品,但不見得是完成的油畫大作,很多反而是畫家習作的草稿或用來捕捉點子的速描。他的精力不是放在慧眼識英雄上,而是在於他能欣賞藝術創作階段的不確定性,對畫作主題賦予同理心。 這次有幸在華盛頓國家畫廊略窺他的收藏哲學,粗翻成中文讓你們想想看;)
What is a good system? We are all in this together! Selfie Automaton, an exhibition for the Romanian Pavilion at the […]